导读相传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黄山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欲返归故里,交通不便,盘缠皆无,欲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只得在京暂谋生计。王致和的家
相传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黄山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欲返归故里,交通不便,盘缠皆无,欲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只得在京暂谋生计。
王致和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乡开设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学过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几间房,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卖。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废弃。他苦思对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之后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风飒爽,王致和重操旧业,蓦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缸盖,取出一看,豆腐已呈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
致和屡试不中,只得弃学经商,按过去试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来。此物价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饭,适合收入低的劳动人食用,所以渐渐打开销路,生意日渐兴隆。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阳”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