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农企新闻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主板供电线路故障,主板知识详解:硬件监控与电源回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主板3360硬件监控和电源电路的详细知识
1.硬件监控
为了让用户了解工作状态(温度、速度、电压等。)的硬件,主板上通常有一到两个硬件监控芯片,专门用来监控硬件的工作状态。当硬件监控芯片配以各种传感元件(电压、温度、转速)时,它能在硬件处于异常工作状态时,自动采取保护措施或及时调整相应元件的工作参数,从而保证电脑中的所有配件工作在正常状态。常见的有“温控芯片”、“通用硬件监控芯片”等等。
1)温度控制芯片:
主流芯片可以支持两组以上的温度检测,在温度超过一定标准时自动调节处理器散热风扇的转速,从而降低CPU的温度。当超过预设温度时,可以自动强制关闭计算机系统,从而保护计算机系统。常见的温控芯片有ADI公司的ADT7463等。
2)通用硬件监控芯片:
这类芯片通常还集成了超级I/O(输出/输出管理)功能,可用于监控电压、温度、转速等。被监视对象的。温度监控应与温度传感元件相协调;要监控风扇电机的转速,需要配合CPU或者显卡的散热风扇。常见的硬件监控芯片有:华邦公司的W83697HF、W83627HFSMSC公司的LPC47M172ITE的IT8705F和IT8703F华硕公司的AS99172F(该芯片可以同时监测三组系统风扇和三组系统温度)等。
2.电源电路
电源是主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将主机电源输送的电流的电压转换成CPU可以接受的核心电压,使CPU正常工作,并对主机电源输送的电流进行整形和滤波,滤除各种杂波和干扰信号,从而保证计算机的稳定运行。电源的主要部分一般位于主板的CPU插槽附近。根据其工作原理,电路可分为“线性电源模式”和“开关电源模式”。
1)线性供电模式
这是多年前的主板供电方式,通过改变晶体管的导通程度来实现。晶体管相当于一个可变电阻,串联在电源电路中。由于可变电阻流过与负载相同的电流,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导致温度上升,导致电压转换效率低。特别是在需要大电流的电源电路中,不能使用线性电源。目前,这种供电方式早已被淘汰。
2)切换电源模式
这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供电方式。PWM控制器IC芯片提供脉宽调制并发出脉冲信号,使MOSFET1和MOSFET2依次导通。扼流圈L0和L1用作储能电感,与相连的电容组成LC滤波电路。
其工作原理是:当负载两端电压VCORE(如CPU所需电压)要降低时,外部电源会对电感充电,通过MOSFET的开关动作达到所需的额定电压。当负载两端电压升高时,外部电源被MOSFET的开关作用切断,电感释放刚刚充入的能量,然后电感成为电源继续给负载供电。随着电感中存储能量的消耗,负载两端的电压开始逐渐降低,需要通过MOSFET的开关作用,对外部电源再次充电。以此类推,在不断充放电的过程中,它变成了一个稳定的电压,负载两端的电压永远不会升高或降低,这就是开关电源最大的优点。还有,由于MOSFET工作在开关状态,其导通时的内阻和关断时的漏电流都很小,所以其本身的功耗很小,避免了电路中串联的线性电源的电阻部分消耗大量能量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单相供电回路”的工作原理。
一般单相电源能提供最大25A的电流,但常用的CPU早已超过这个数字。P4处理器的功率可以达到70-80W,工作电流甚至可以达到50A。单相电源无法提供足够可靠的电力。所以现在主板的供电电路设计都采用两相甚至多相设计。图46是两相电源的原理图,很好理解,就是两个单相电路并联。所以可以提供双倍的电流供应,理论上可以满足现在CPU的需求。但以上只是纯理论,实际情况中还需要加入很多因素,比如开关元件的性能,导体的电阻,这些都是影响Vcore的因素。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电源部分效率的问题,电能不会100%转化。一般来说,消耗的电能会转化为热量散发出去。因此,任何常见的稳压电源总是电器中最热的部分。注意,温度越高,效率越低。这样,如果电路的转换效率不是很高,两相供电电路可能无法满足CPU的需求,于是出现了三相甚至更多的供电电路。
但是,也带来了主板布线的复杂。如果此时布线设计不合理,会影响高频运行的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市面上很多主流主板产品都采用三相供电电路,可以为CPU提供足够的电力,但是由于电路设计的不足,在极端情况下主板的稳定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电路设计和布线上下更大的功夫,成本也会相应上升。
电路采用多相电源。
电源回路对电脑的性能的发挥以及工作的稳定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主板一个重要的性能参数。在选购时,应该选择主流大厂设计精良、用料充足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