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企新闻网

“引进来”与“走出去”:中国农业的对外交往与合作

发布者:马阳林
导读

  朱丕荣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农产品的产量与贸易都居世界重要地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政策,实施35年来,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对外方针指导下,农业对外交往与合作不断向广度与深度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在农业国际舞台上更为活跃。“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农业科技、经济、贸易、外交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增进国际间相互了解与友谊,扩大对外影响,树立负责任大国以及促进世界农业进步都起了良好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国际农业事务中有了一定话语权,但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需要认真总结农业对外开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积极、出色、有效地做好农业外事工作。要坚持对外开放,胸怀全局、放眼世界,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国际合作,既要奋发图强,努力搞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又要同舟共济,推进世界农业发展,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消除贫困,做出有益贡献。

  农业对外开放的特点

  1.农业对外交往的范围与渠道不断开宽。双边方面,由过去与50多个国家扩大到现在与150多个国家有往来,由苏联、东欧、亚非国家为主,扩展到遍及全球五大洲,包括一些太平洋岛国;多边方面,参加了许多国际机构的合作与活动,如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等;参加区域性的组织活动显著增多,民间农业交往也很频繁。

  2.农业对外合作的内容更加广泛深入,方式更加多样化。按平等互惠、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双方或三方定期洽谈合作项目。科技方面,互访考察、培训讲学,举办研讨会,办展览会、展销会,交流情报资料、品种资源、样本,进行合作研究,共建实验室、科研中心,创新示范,技术援助等;经济合作方面,接受援助、贷款,吸收外企投资,援外、境外办企业、技术培训、发展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和生产资料贸易等。

  3.农业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我国积极参加或主持承办各种高层次农业国际会议。在参加涉及世界粮食安全、消除贫困、能源环境、气候变化、食品安全、防治动植物疫病、海洋捕捞、农产品贸易等国际共同关注的问题谈判研讨协商中,我国一贯坚持公正、公平、公道、正义的立场,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促进世界平衡和谐发展,深获好评。

  引进先进技术经验,发展农业生产力

  1.引进品种资源。目前为止,引进各种农作物种质资源达10万多份,其中从国际农研组织所属研究中心引进近5万份,利用筛选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材料选育成一批新的良种300余个,引进的抗虫棉、富士苹果、脐橙等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广为利用推广。但在引进种质资源中,也发现有害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正在防治。

  2.引进实用技术。如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塑料薄膜大棚、设施农业、智能温室,广泛用于经济作物、花卉、特用作物、水稻育秧以及养殖业,集约利用耕地,促进高产稳产。

  3.引进先进农业机械、仪器装备。利用贷款、补偿贸易或技术援助等办法,从发达国家购置引进农田基本建设施工机械和喷灌、耕作机械,如联合收割机、秸秆粉碎还田机、割草、种子加工机等,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

  4.开展合作研究。采取中外结合、双方投入、分工协作、成果共享,如与日本合作进行北京市瓜类育种、云南水稻育种、黑龙江低温冷害防治;与澳大利亚进行小麦育种、反刍动物微量元素、以虫治虫;与加拿大进行钾肥与油菜品质(无毒性)育种,有利于在吸收消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明。

  5.引进智力,培养人才。从1979年开始,国家先后派出一批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人员出国考察访问,迄今已公费派出三、四千人,不少回国后成为科研教育的精锐力量,担任了学科带头人或部门领导,有的成了院士。同时还采取引进来办法,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指导。

  走出去,互利共赢,促进世界农业进步

  1.品种资源和技术输出。我国动植物品种资源丰富,根据有来有往、平等互换、以宝换宝的原则进行交流。35年来,向外提供农作物品种资源2万多份,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一些新品种中,特别是有抗病和耐寒性基因的,大都来自中国的种质资源;中国的间作套种、多熟制栽培,充分利用水土光热、提高土地产出率,在发展中国家推广;中国的小拖拉机、中小型农机具、渔具、风力发电机等,受发展中国家欢迎采用。

  2.农业援外。上世纪70年代,我国派农业技术人员去非洲22个国家接替台湾农耕队援外任务,重于政治效益为主。1979年后,在继续搞好农业援外19个项目的同时,按“守约、保质、薄利、重义”的原则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即由单项援助改为经济技术合作。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农业援外进入新阶段,实行优势互补、互利合作,以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出农业专家指导或受援国派人来华培训等方式援外。

  3.境外办企业。据商务部统计资料,从2004年到2010年止,我国农林牧渔业对外投资存量从8.34亿美元增加到26.12亿美元,由最初的远洋渔业扩展到种粮油、园艺、橡胶、棕榈油、剑麻、养鸡、水产的生产加工、兽药等方面,投资地区主要在东盟、俄罗斯及中亚、非洲和巴西、阿根廷等国。除国有企业如中粮、中农发、中国水产、农垦集团等大型企业外,地方国有、民营、乡镇企业在外创办的农业企业也逐步增加。

  公平合理,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

  我国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人口众多,也是农产品消费大国。1979年前全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不到100亿美元,1989年达200亿美元,1995年超过300亿美元,2004年以前是农产品国际贸易顺差国。出口以园艺产品、水产品、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以土地资源型(如植物油籽、棉花、粮食等)为主。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为了与谈判各方达成农业方面协议,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要做出相应承诺,遵守国际贸易准则。为此,由外贸部门主管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事务,需要农业部共同参加,农业部建立了农业对外贸易的机构。为与国际接轨,加快发展农业,2002年12月我国对《农业法》作了补充修改,增加了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的内容,支持开展农业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服务等。农业部还制定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建立与完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监测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关税已由2001年的23.2%,降到15%(世界平均水平62%的1/4),对粮、油、棉、糖、羊毛等重点农产品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显著增长,由2001年的279.1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207.9亿美元,其中出口489亿美元,进口719亿美元(逆差230亿美元),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第二大国。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我国谷物大豆进口量达7000多万吨,自给率下降,并对大豆产业链有所冲击,对世界粮价与粮食安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需引起警惕与防范。

  迎接挑战,再创辉煌

  当今,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较好,正在崛起,但一些发达国家与少数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戒心增强,甚或采取遏止打击势头,对我“引进来”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全球范围内农业资源争夺激烈,日、韩、阿联酋、欧美等国在境外大力开发农业资源,对我“走出去”带来新的挑战。国际社会希望我国更多援助发展中国家,但目前我国还是新兴国家,不是发达强国。我国农业国际地位提高,是外交优势资源,在多边、区域、双边政府合作中占有更多的席位和话语权,需要参与制订涉农的国际法规和准则。因此,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努力提高农业对外开放的水平与质量,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服务和支持,同时为总体外交加强“南南”合作,推进世界农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农业部外事司原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