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方报业集团《南方农村报》记者对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种公司)田冰川副总经理进行了专访,双方围绕我国种业“产学研”合作体系创新、中国种业整体升级以及中种公司战略举措等话题展开对话。
“产学研”分割 产业竞争力弱
南农:2000年《种子法》的实施,我国种业市场进入充分竞争的时代,但经过10年发展,整个行业竞争力依旧不强,您觉得问题出在哪?
田冰川:我国种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由于产业化历程尚短,两个方面的薄弱环节比较突出:一是由“产学研”分割导致的产业链各环节集成度弱。现行科研体制机制尚未有效解决科研与产业有效结合的问题,尤其是应用性研发与作为产业化主体的种子企业之间相互割裂。种子企业争品种、争市场的竞争加剧,市场分割、区域分隔,影响了良种良法的规模化推广,并给规范管理带来困难。二是由经营主体“散弱小”导致的产业集中度低。计划经济下全国统一的供种体系被打破以后,种业很快进入主体高度多元、分散时期,地方国有种子公司就地转身私有化,各类资本不断涌入,种子公司大量增加。中小型种子企业在技术投入、管理提升、承担质量责任、抗风险等方面能力偏弱。市场集中度很低,没有一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占我国整个种业市值超过5%。
南农:您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改进?
田冰川:我国种业要做大做强,应坚持走深化产业改革之路,抓住两个环节,实现两个转变,即:抓住产业集成度的环节,实现由科研、生产、经营相互割裂、相互脱节向育、繁、推、销、服的一体化转变;抓住产业集中度的环节,实现我国种业由分散弱小的小规模生产经营向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业龙头公司与专业化的种业大中型企业相结合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是我国种业由传统的粗放生产向集约化大生产转变转变的基础。
因此,我们建议:未来十年在国家主导下,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发挥国有资本的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快速提升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链集成度,建设国家级种业航空母舰,并调动其它各种资本的积极性,形成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种子企业。
加大科研投入 企业应为主体
南农:十多年来,我国科研体制改革并不彻底,而且出现“双重利益”(公益性、商业性)怪圈,严重阻碍企业及科研院所品种研发能力提高。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田冰川:科研教学单位的科研任务以基础性、公益性的研究与创新,企业的科研重点是应用型、商业化的育种与创新为主,两者应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经过长时间讨论,目前不论是科研教学单位还是不同规模的种子企业,实际上都认识到我国种业的“产、学、研、用”相互脱节制约着种子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作为市场供种和国际竞争主体的企业缺乏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
南农:也就是说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田冰川:我们认为国家应以培育企业为主体的自主育种创新能力,首先抓住主要粮食作物、大型龙头企业和优势科研院所作为试点,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分工协作、战略联盟、优势互补的紧密型合作机制,要求和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要求和鼓励商业化育种力量与资源进入企业,国家在保障科研教学单位基础性、公益性科研投入的同时,将应用型种业科技投入的重点向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倾斜,并将生物育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平台向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配置,从而在优化社会分工与国家投入机制的基础上,真正形成全产业链的种业核心竞争力。
并购打造“航母” 布局华南市场
南农:近两年来,种企间的并购案例逐渐增多,比如中种收购川种、隆平高科控股山西屯玉,企业整合力度加大,对于行业而言,这是否是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
田冰川:近年来全球和我国在各行业、各领域企业通过合并收购等多种形式积极进行产业整合,成功的兼并重组案例比比皆是,由此带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升级成效显著。
我国种业的产业化进程历时短(自1978年成立中国种子公司方始),市场化发展处初级阶段(自2000年《种子法》实施),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重、国际间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的新形势下,必须切实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同于一般的充分竞争性行业,种业是我国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事关粮食安全和农业安全。因此,国家应在种业的社会属性与市场属性之间更加侧重社会属性,相应地,在促进种业企业兼并重组上,建议明确其主要目标如下:首先是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国有经济对种子产业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打造和培育国家级种业公司,并鼓励和支持其优化运营体制机制,提升市场竞争力;其次是调动民营企业参与产业升级与良种推广的积极性,支持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改善内部管理,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我们认为,通过在种业领域落实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可以实现做强做大优势企业、做强做大中国种业的目的。通过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主管部门将可有效提高我国种业的产业集中度,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骨干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业企业集团,推动种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南农:据悉,中种公司正在打造种业“航母”,尝试利用资本并购和研发投入来快速壮大公司,此举是否能成为我国种业快速提升竞争力的有效策略?中种公司在这方面有何具体规划?
田冰川:经过三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种公司”)通过产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经营,现已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加工、营销、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完整的大型种业集团。当前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化集团”)、中种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国家级种业公司的建设,尤其在2010年以来相继在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等自主研发体系建设、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组织建设、生产基地与加工中心的设施设备建设,以及在营销网络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各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实施了多项产业并购整合。
为了加强国内种业的科技交流和产业合作,推进中国种业的整体产业升级,中种公司与包括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广东省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在内的农业科研院所及大型种业企业组成“种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成员将通过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创新和应用,进一步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种业重大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动种业持续健康发展。
南农:据悉,中种也和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田冰川:中化集团战略投资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简称金稻公司),并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以种业为核心开展深层次产学研合作。
此项合作,是中化集团响应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做大做强我国种业、实现强强联合的重要举措,也是以中种公司为平台打造“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种业航空母舰的具体措施。
金稻公司是华南稻区极具影响力的一流种子企业,在全国水稻种子生产经营企业中名列前茅,其“金稻”品牌在南粤大地家喻户晓,公司产品及服务深受农民朋友信赖。自2001年成立以来,依托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的研发优势,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稳步提升,连续7年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是“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公司第一大品种“天优998”,是我国第5大杂交水稻品种,是农业部和广东省主推的超级稻品种。
中种公司与金稻公司强强联合,为金稻公司发挥现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双方以资本为纽带,建立生物育种领域的战略合作,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科研成果与产业转化和技术推广的高效对接。下一步,双方将充分调动院所、科学家以及企业等各方积极性,进一步推动金稻公司做大做强华南种业市场,为保障种业安全、粮食安全、探索产学研创新模式提供极佳范本。我们相信,金稻公司会进一步做大做强,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为广东省粮食生产、华南稻区和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粮食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