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企新闻网

光明米业剑指粮食全产业链 并购是主渠道

发布者:陈书明
导读光明米业剑指粮食全产业链 并购是主渠道
 

  光明食品集团总裁助理张汉强谈光明米业重组

  早报记者 宦艳红

  上海崇明,游客们在观看光明“自然之子”稻谷品种,该品种是光明米业未来在高端米业的代表。

  在乳业、酒业、食品等集团内资产重组完成之后,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光明食品集团)于今年4月启动了堪称集团成立以来最大的整合旗下原海丰、长江、跃进三家农场的粮食资产整合建立光明米业公司(下称光明米业),计划用3-5年的时间将粮食产量由目前的30万吨提高至100万吨,打造国内粮食第一集团军,投入15亿-20亿元建立粮食全产业链。

  光明食品集团总裁助理张汉强日前接受早报记者专访,详细介绍此次米业重组。

  “育种环节非常薄弱”

  “事实上,光明重组米业的计划由来已久,自光明食品集团2006年成立,就打算将米业重组。”张汉强介绍说,“作为光明食品集团的二级公司,光明米业是按照专业化的要求来设置,而农场则属于综合性公司,业务不仅涉及农业、加工业,还有第三产业和一些社会性管理,这不符合"把一个产品做大、做专、做强"的专业化要求。”此次重组将光明旗下的海丰、长江、跃进三家农场的粮食资源整合成光明米业,正是按照专业化的要求来运作。

  据悉,上述三家农场中涉及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品牌、设施等资产注入光明米业,后者通过租赁的方式,向农场租赁粮食生产所需用地。光明米业统一负责种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和品牌建设的管理,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今后,三家农场现存共计十多个米业品牌,也将按照“母子品牌”战略,在母品牌“光明”旗下,形成高中低档系列品牌,投放市场。

  除了解决此前三家农场产品、产业同构,存在同质竞争的问题,光明米业还有更大的目标。

  “米业的重组不仅仅是体制的重组。”张汉强介绍说,按照光明食品集团董事长王宗南的要求,光明米业要两年打基础,3-5年内实现腾飞,向全国第一集团军努力。

  根据光明食品集团最新提出的“五三计划”,该集团拟在未来三年内实现五大突破:一是在掌控粮食资源上有突破,培育“百万吨”粮食产业;二是在生猪养殖上有突破,培育“百万头”生猪产业;三是培育“百万吨”奶牛饲料产业;四是在蔬菜供给保障上有突破;五是在种源农业上有突破。其中,粮食100万吨和粮食种源10万吨的两大任务,将由光明米业承担。而光明米业目前仅拥有约27万亩耕地,年产粮食约为30万吨,粮食种源在4万吨左右。对于新成立的光明米业来说,如期实现目标将是摆在其面前的最大挑战。

  “现在国内的育种环节非常薄弱,除了主粮,包括蔬菜、水果、牛、猪等在内的种源都基本被国外企业所占有,(上海)市政府对我们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光明食品集团能够在上海承担起良种繁育的任务。”张汉强坦言,“刚组建的光明米业在育种环节非常薄弱,以前基本依靠大专院校等科研单位来解决育种问题,农场只管"繁"。”

  张汉强认为,今后企业应成为实现“育繁推一体化”的创新主体。目前,光明米业已经和国内十多个相关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希望将国内最好的种子在光明食品集团的农场落地,然后推向全国,在未来3-5年内,成为在国内有影响的种源基地。

  并购是主渠道

  相对种源的突破而言,“粮食百万”的突破需要光明米业付出更多。

  “要想在三年内将粮食产量从30万吨提高至100万吨,这不是依靠"有机增长"能实现的目标,光靠我们现在的自有耕地,肯定不行。”张汉强说,此次光明米业重组后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要“走出去”,从过去的自产自销型向“实业+贸易”的市场经营型转变。“过去,我们通常依靠提高单产、营销来提高销量,不习惯从市场上去获取粮源,要想实现70万吨的增量,就必须想办法在东北、苏北等国内主要粮源基地获取粮源,这就需要"走出去",这对我们现有的管理人员来说,需要在战略、途径等方面"换脑子"。”

  据悉,“并购”将成为光明米业的一个主渠道。目前,光明米业已经在苏北、安徽等地寻求合作伙伴洽谈米业资产收购。

  除了通过贸易手段获取粮源,米业加工生产线也被光明米业寄予厚望。“我们准备先在海丰农场建立一条30万吨的米业加工生产线,有了这条生产线,就可以将粮食"吃干榨尽",所有的副产品都可以"变废为宝",譬如米糠可以加工成米糠油,砻糠可以作为燃料再利用发电等等,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张汉强认为,虽然粮食产业的阶段目标是实现100万吨的销量,但是作为光明米业来说,建立100万吨的全产业链才是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只有建立全产业链,才可以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而这个全产链的建立预计需要数十亿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