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垃圾发电行业发展迅速,2012年全国各地新上马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数量超过30个,总投资超过160亿元,2013年垃圾焚烧发电的签约/中标数超过2012年的水平,行业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
垃圾生产现状严峻
我国人口数量不断攀升,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垃圾发电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00年,我国总人口数为12.67亿人,其中城镇人口为4.59亿人,截至2013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61亿人,其中城镇人口占比为53.73%,按照城镇日人均垃圾产量1公斤计算,2013年,我国城镇垃圾产生量高达2.67亿吨,这还不包括农村垃圾。可见我国生活垃圾生产状况严峻,很多省市已经出现了垃圾围城的情况。
垃圾处理主流方式——焚烧发电
从垃圾处理方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从发达国家垃圾处理方式来看,焚烧发电为主流处理方式。以日本为例,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国家,垃圾焚烧处理比重达70%以上,而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包括法国、德国、瑞士、瑞典、丹麦等都以焚烧为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比重普遍在40%以上。
前瞻网垃圾发电行业报告研究显示,填埋处理存在土地占用面积大、二次污染、爆炸崩塌等诸多缺陷;堆肥处理对垃圾中有机物含量的要求较高,不利于其规模化。而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更为彻底,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2012年我国焚烧发电在垃圾处理中的占比仅为2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发展缓慢、垃圾分类不成熟等多种原因造成。
图表:2005-2012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结构分布(单位:万吨)
垃圾发电行业竞争格局初显
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标企业性质来看,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平分秋色,外资也已进入我国垃圾发电领域。其中,在港股上市的固废处理龙头——光大国际,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以及良好的企业资质在山东、江苏、广东、海南、浙江等地获得了多个项目,市场份额高达25%左右。其次为上市公司桑德环境与盛运股份,份额在15%左右。此外,绿色动力、上海环境集团、海诺尔等企业也表现较好。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师祝建梅认为,从不同企业类型来看,国有资本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容易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通常是政府规划的垃圾处理项目的运作平台;民营资本的资金实力相对较弱,但具有灵活的运作机制,对市场能做出快速反应;外资企业多为资金实力、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具有丰富的项目运作经验,企业的本土化程度决定其未来抢占的市场份额多少。
企业融资能力成为能否进入行业的关键
我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主要采用BOT模式,BOT模式即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是指项目在取得政府的特许权后,项目发起人出资成立项目公司,并自主决定项目的规划、建设。项目完工后项目公司在特许期内(一般为25-30年)进行运营,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来达到收回成本、赚取利润的目的。特许期满后将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
从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初始投资大,建设运营成本较高,这对融资实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构建了较高的进入门槛,尤其在当前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新排放标准即将出台的背景下。而对于具有较强融资实力的上市企业、国有资本等,可凭借其资金优势投资建设垃圾发电厂、提高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水平,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