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即便在愚乐主义曾经成为影响最深远的主旋律的当代,有些事情也不是可以随便来文娱的。
罗根·保罗(Logan Paul)在 Twitter 上拥有近400万跟随者,在 Instagram 上有超越1600万关注者,在 YouTube 上的订阅者高达1500万,这个以自制短视频吸引了少量拥趸的网络红人如今却面临着职业生涯毁于一旦的风险。
缘由?
他和冤家在富士山下的青木原——更为人熟知的叫法或许是“他杀森林”——玩耍时,有意中发现了一名他杀者繁,他不只轻佻地拍摄尸体,还对死者停止了讪笑和评论。这个年岁悄悄便坐收名利的小明星以为这和本人数以百计拍摄过的小视频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出乎本人预料之外的是,这短视频在 YouTube 上发布后,他并没有播种到预期里的赞誉和评论,反而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鞭挞和杯葛。
普通网民和罗根彻底分裂
虽然人们早曾经习气了互联网时代百无忌讳的文娱习尚,虽然解构和反讽早曾经瓦解了既存的次序和观念。但毕竟生与死仍然是大家心目中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而讪笑死者更是人们努力去躲避的底线。
就算这名曾经被互联网上的品德伦理审讯群起攻击的原告只要22岁,扮演着法官、被告和陪审团们的人们也不会随便保持这个重塑既有品德原则的时机。面对人们的批判和退订的要挟,罗根最先认识到了成绩的严重性,他迅速撤下了视频并在 Twitter 上放出了致歉信,同时还在 YouTube 上发布了抱歉视频。
但是,风云并不会如此随便停息。
罗根最终不得不为本人的举动抱歉
虽然罗根在致歉信里一再强调本人并不是为了点击量而拍摄尸体的,但是,重点是——用户却并不承受他这样的解释——虽然依然有罗根的死忠拥趸为他分辩,以为抱歉可以取得原谅,但更多的人却仍然站在了这名红人和他的网络亲卫军的统一面。
仅仅一天的工夫,罗根就阅历了人生从谷峰到谷底的翻转。
当然,罗根并不是第一个有这种阅历的人。成名比他更早名望更大于他的 YouTube 网红 PewDiePie 就在2017年遭遇了遭遇了异样的风云。
PewDiePie在这个社交平台上拥有的订阅者超越5800万。
整件事情的开展完全超出了 PewDiePie 的预期 来源:YouTube
在年终,PewDiePie 的视频中居然有两人举起了“犹太人去死”(Death To All Jews),他的本意原本是为了挖苦互联网上人们可以为了钱可以去做任何事情,但是,当目的果真达成的时分甚至连 PewDiePie 自己都震惊了。
但在媒体断章取义的报道后,PewDiePie 被以为是一个具有反犹主义态度的明星,随后,迪士尼也取消了和他的协作。
半年之后,PewDiePie 在玩游戏时说出了“黑鬼”(negro),再一次堕入到言论鞭挞和开发商抵抗的处境之中。
在比照罗根和 PewDiePie 的事故的时分,我们留意到:异样都是极度冒犯的行为,但触碰品德底线的要冒的风险远远大于政治正确。
在美国这样种族抵触统一愈发严重的环境里,PewDiePie 在“黑鬼”事故后发布的抱歉视频阅读量在至今三个多月的工夫里堪堪超越1000万次——进一步和罗根的抱歉视频比照一下,可以发现,为“黑鬼”事情抱歉的视频一下,“赞”的数字超越74万条,而“踩”的只要6.3万。
多么矛盾的场景:罗根的抱歉无法取得群众的原谅;而 PewDiePie 的抱歉却为他赢回了局部名声。
在互联网上,种族、女性、异性恋等敏感的、关乎政治正确的话题越来越大行其道,整个互联网环境近乎风声鹤唳,每团体都努力防止踩到这条红线。
但是,当网络用户(尤其是拥有一定知名度的KOL)真正触及这些话题的悖逆行为发作时,人们的反响反而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剧烈与严重。
纽卡斯尔地域的女巫猎杀
从某种角度而言,在互联网上,政治正确话题就像欧洲历史上的猎杀女巫普通,人人都置信它存在,大少数人都在围追堵截,多数人成为被猎杀的对象,但最初,却发现没有多少人因而而该当被处死。
反而是真正违犯伦理原则的行为,最容易惹起人们的反响,比方讪笑评论死者,再比方偷窃 Uber 司机的零钱罐。
而关于乌合之众们来说,他们的评论,诽谤抑或赞誉行为,都堕入了一种十分反讽的处境。
互联网让人们取得了充沛的表达自在,而正因如此,当人们试图站在道义的上下口诛笔伐某个网络人物,后果最初却发现,这样的努力越是剧烈严肃,其效果反而越背叛初衷,当事人(上述的罗根先生和P先生)反而取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曝光。
罗根在 YouTube 上发布的抱歉视频上线不到一天,其阅读量就打破了1200万次,并且成了 YouTube 趋向榜上的第一名。
愚乐主义,正大行其道。
于是,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在互联网遇到我们不齿甚至平心静气的行为时,假如我们应用互联网空间发声表达本人态度意见的话,后果往往能够适得其反,但假如我们仅仅采取取消关注、退订乃至请愿等实践举动而不置一语的话,这又无疑拱手让出了互联网空间赋予我们的权益。
“缄默的大少数”时代曾经完毕,互联网时代,选择缄默的成为多数。
这不只是这个愚乐主义时代最大的沉疴,或许也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痛。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许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