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诗琪 编辑 | 杜博奇
他们,是水果摊老板,是烧烤摊摊主,是小超市的夫妻俩,是城市里“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古时,他们是贩夫走卒;几十年前,他们是个体户,小摊小贩;现在,他们升级为“码商”。
一张二维码,承接每日流水,留下信用记录,那是挣到的钱,是奋斗的目标,更是展望未来的基石。
他们勤奋。网商银行大数据显示,晚上11点至凌晨4点,还有7%的“码商”在申请贷款。
在他们的人生词典里,也许勤劳未必致富。但是现在,正如网商银行董事长井贤栋所说,科技的广泛应用开启了普惠金融服务新的想象空间。他们可以获得更公平的机会,去获得资金、去升级生意、去扭转命运。
码商的一天
自打有了二维码,杨帆做起生意来都不一样了。
她在杭州下沙九乔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做蔬菜批发。市场里面每个摊位都有一个蓝牙音箱,凌晨两三点,市场最热闹的时候,大分贝的“支付宝到账XX元”此起彼伏。这是最悦耳的音乐,为此,杨帆选了一个广场舞专用的大音响。
杨帆36岁,染成栗色的头发扎成马尾扔在脑后,发梢微卷,染着精致的红指甲,四川口音为她的言语拌上娇憨——很难想象,她经常搬着100多斤的麻袋上上下下。
忙着拖货的杨帆
下午五点半,乌云压城,杨帆骑着她的“三轮宝马”,到10多公里外进货。
在蔬菜码商的江湖里,货源是秘不可宣的法宝。夏季的茭白卖得俏,杨帆不顾风雨奔波一个多小时,就是为了从她的老乡吴哥那儿,拿回白白嫩嫩、品相上佳的茭白。
这条路,杨帆走过很多次。穿过浙江省乔司监狱,贴着绵延数公里的高架桥下行,绕过地铁施工的尘土飞扬,最后拐进乡间颠簸的田间小路。回去的路上,杨帆还把车停到路边,给一位供应商转了货款,给一个经常赊账的顾客发去账单。
这天运气好,没怎么被打湿,杨帆就顺利返回。但几天后,同样的路上,她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淋了个透。“……为了生活,没办法,就算心里再委屈,再无助,也要坚持下去”,杨帆在朋友圈里给自己打气。
晚上8点,杨帆终于可以吃饭了。此时,50岁的李兰(化名)已经在十字路口支起夜宵摊——三轮车上的流动厨房,两张矮桌、几把小凳,几件啤酒,就开张了。
李兰在夜宵摊前忙碌着
天越黑,夜宵摊生意越好。
“咚、咚、咚”,李兰颠勺节奏很稳,右边的衣袖破了个大洞,汗从她脸上顺着脖子流进衣服,亮晶晶一片。
儿子帮忙申请的支付宝收款码贴在醒目位置,替她省了不少麻烦。现在她每晚进账至少五六百,但收的现金不超过100块,再也不会因为被抹掉的零头太大而与顾客起冲突。
李兰是安徽马鞍山人,来杭州摆摊已有3年。今年周边拆迁,住户搬走,生意大不如前,房租反而从原来的每月几百块涨到2000元,所以炒面的价格也从7元变成8元。
奋斗几十年,孙子都大了,为啥不颐养天年?
李兰说着说着红了眼:儿子被熟人骗进传销,借了高利贷,差点跳楼。
“不能骂,再骂人就没了,只能赶紧还钱。”李兰擦了擦眼泪,老俩口多年的积蓄都用来堵窟窿,还东拼西凑,欠了不少外债。这几年在外面摆摊,挣一点还一点。“今年生意不好做,到现在没存到什么钱。”李兰重重地叹了口气。
好在,债已经还得差不多了。
凌晨两点,李兰收摊,然后买菜、回家洗洗弄弄,一天也就能睡四五个钟头。怎么撑得住?
头发花白的李兰说:“习惯了。”
“我就喜欢自己收钱的感觉”
李兰收摊时,正是杨帆一天当中生意最好的时候,来自杭州各个菜市场的零售小贩,饭店、食堂的配菜师傅从四面八方急匆匆地冲进这里。这是属于他们的采购时间。
此前的几个小时里,杨帆剥了好几筐茭白,把系着红腰带的优质芋头摆上“C位”,圆滚滚的紫薯堆成小山……“一切都齐齐整整的”。
杨帆的蔬菜批发摊
广州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黄耿志在一篇论文中写道:维持生存、摆脱贫困与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构成城市摊贩持续存在并形成对立空间的两大社会经济基础。
黄耿志的社会调查显示:农村没地、赡养父母、供子女读书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离乡背井到大城市寻求出路,但年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等不利因素使他们找工作困难重重。同时也有一部分人为了追求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从事摊贩。
凌晨5点多,一些小贩扛不住,在摊位前睡了过去
“我就喜欢自己收钱的感觉。”杨帆说。她14岁去广东打工,做过流水线工人,代理过报关,卖过信用卡,最后还是选择做码商。尽管,这意味着要以90多斤的体重对抗几百斤的货,凌晨5点对着电子秤打盹,熬到中午才有机会在床上躺躺。
辛劳一天天周而复始。但她又是精力充沛的。批发蔬菜的之余,杨帆还有精力偶尔打理一下淘宝店。晚饭后,她还经常跑到夜市卖香包,10块钱三袋。
杭州下沙的一处夜市
码商们同样要看天吃饭。一下雨,农贸市场就开始甩卖,雨越大,价格越低。
看错了天,就要蒙受损失。蔬菜批发,靠的就是春节前狠赚一笔,有经验的小贩都会提早开始囤货。今年1月,天气预报说杭州可能有雪,眼看着周边的人都开始拼命进货,杨帆终于按捺不住,信用卡透支了几万元,囤了大量冬笋。
不料,如期而至的雪太过猛烈,直接导致高速封路,切断了采买的交通,原本熙攘的市场顿时门可罗雀,小山式的冬笋在杨帆的脚边慢慢变黑、腐烂,一下就亏掉3万。
辛苦与风险换来的是相对可观的收入。杨帆对面摊位做批发已有十多年,一年到头能挣近百万。
杨帆想着,等到明年,客源稳定、生意精进,她要把三轮车换成小货车,帮老家的父母还清贷款,还要修缮下家乡四面透风的老房子。
可钱只有滚起来才能生钱。摊位一年租金4万多,每天进货也需要不少钱。资金周转困难时怎么办呢?以前只能靠朋友之间的周转。现在杨帆多了个选择——网商银行推出的网商贷,额度可循环,利息低的特点让她这样的码商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拿到资金。
一张不起眼的二维码,成了码商们武装自己的工具,它不仅是线下商家互联网化的入口,还能将交易数据沉淀为信用,为小微商家的金融服务开启大门。
去年6月,随着二维码在线下商贩中的普及,网商银行将服务的触手从线上网商延伸至线下码商,并推出专为码商量身打造的“多收多贷”,即给你付钱的人越多,你能获得的贷款额度就越高。一年来,已有超过300万码商从网商银行获取贷款。
2018小微金融行业峰会上,一名与会者在读着码商的故事
技术为普惠金融提供了可能。过去,发放一笔小微企业贷款的平均人力成本在2000元,而网商银行每笔贷款的平均运营成本仅为2块3。
网商银行行长黄浩还说,线下码商准时还贷率达到99.15%,贷款不良率仅为0.54%,"非常讲诚信"。与之相对应,今年5月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
城市里的温情
一个没有码商的城市是不可想象的。深夜的烟火气,楼下凌晨2点依然亮着灯的小超市,街头巷尾偶尔的吆喝声……他们,是城市不可或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个夜宵摊前挂起的支付宝收钱码
每晚12点,上班到深夜的物流公司会计王哥,都会到李兰的摊前点碗炒面,喝点小酒。再用他带着东北味儿的普通话,和李兰的“徽普”一来一回,唠着这些年离开的人、变化的事,打发深夜的疲倦。
远在成都的谢娜由于父亲住院,十天没出摊,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几乎天天过来守着,就为了吃她做的天蚕土豆。谢娜笑着说,她有了一个忠实小粉丝。
刚从浙江传媒学院毕业的王琦(化名)念念不忘学校里做了10年的干煸鸡丁饭,那里有个脾气很臭的老板娘,但是她叫得出所有过来吃饭的学生的名字。据说,有毕业多年的学生,结婚生了娃,还要专程带过来给阿姨看一眼。
去年12月,蚂蚁金服建起了“码商说”的生活圈子,鼓励码商们说出自己的故事,15天内就有超过一百万商家参与写作。
杨帆的“创业史”获得1万多人点赞,人们对她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加油”。凌晨做生意的间隙,打开手机看码商说已经成为杨帆的习惯。天南地北的码商们对她故事的每条留言,她都一一回复。
“码商给了我很多脚踏实地的生活感知。”网商银行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说,由于工作原因,经常要走访码商,这才发现,过去的误解很深。“主流里会给人贴标签,划等级,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群人,才会觉得一个个人都活得很踏实。”
故乡在他乡
在中国,登记或未登记在册的小贩数以亿计。他们多数少小离家,从遥远的、贫瘠的故土出走,带着对财富的渴望,涌进大城市谋求生存。一旦这种迁徙形成规模,往往带来某种业态的集聚。这是小贩创造的奇迹,让故乡在异乡得到传承。
93年出生的“拉面二代”小马就是如此。14岁,他离开家乡青海化隆,到上海拉面馆当学徒。2015年,他来到杭州,几经折腾,终于开了属于自己的拉面馆,仍取着父辈们的店铺名字。他说:“(兰州牛肉面)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也代表着家乡。”
自称“拉面二代”的小马,14岁就在拉面馆当学徒
回望过去,小马就会发现,这是历史的延续。
30年前,国家级贫困县青海化隆县农民马贵福,在福建厦门开了一家清真拉面馆,也就是如今兰州牛肉面的“鼻祖”。
挣到第一桶金的马贵福随即从家乡拉来几十个亲朋好友,让他们在自己的拉面馆打工、学手艺。几年后,学成手艺的这批人纷纷开始自立门户,又从家乡拉人。这种“亲帮亲”的传统延续至今,化隆人开的兰州牛肉面店迅速扩张。
青海化隆县政府官网披露:12万化隆人在271个城市,开出了1.5万家拉面馆。
小贩们创造的历史,兰州牛肉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1986年,湖南娄底新化县人邹联经从长沙买回一台佳能270复印机,开启了新化复印店的历史。从此,新化人扛着打印机、复印机奔向全国各地,用一个个逼仄的门面撑起了新化文印之乡的称号。到2010年,中国打印、复印市场85%的份额被新化人占领。
1992年,第一拨福建沙县人带着传统小吃的手艺外出讨生活,赚钱的消息传回故乡,村里的人都开始往外跑。1997年,沙县专门成立小吃办,此后,沙县小吃风靡全国。到2015年,沙县小吃在全国的经营店已超过2万家,从业人员6万多。
于个体层面,来自一个县城、一个乡镇、一个乡村的人员迁徙,带来全国性的商业流通,让数十万人甩掉贫困的帽子,并为他们的后代开启未来的更多可能。
正如生活向勤劳的小马敞开了大门。他在杭州开的第一家店每日营业额能稳定在2000元左右,并通过网商贷,将店铺进行了翻新。现在,他还开出了自己的第二家店。他的梦想,是开第三家、第四家,把家乡的拉面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