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企新闻网

“超级英雄”的药方,能否抵御科技互联网对美国电影业的推翻?

发布者:王龙明
导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1975年,斯皮尔伯格用700万美元制造费拍出的惊悚片《大白鲨》,在全球发出4.7亿美元票房,从此开启了好莱坞“大制造”(Blockbuster)的黄金时代。自此,“大制造+全球发行”成了美国电影产业的灵药,不断延续至今。只是明天,药方变成了“超级英雄”。近几年,充满着少量CG特效的超级英雄片、续集片、重启片

“超级英雄”的药方,能否抵挡科技互联网对美国电影业的颠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75年,斯皮尔伯格用700万美元制造费拍出的惊悚片《大白鲨》,在全球发出4.7亿美元票房,从此开启了好莱坞“大制造”(Blockbuster)的黄金时代。

自此,“大制造+全球发行”成了美国电影产业的灵药,不断延续至今。

只是明天,药方变成了“超级英雄”

近几年,充满着少量CG特效的超级英雄片、续集片、重启片、衍生片越来越多;高质量原创电影屈指可数。

不知不觉的,百年好莱坞变了,美国电影行业曾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终年蹲守好莱坞的《华尔街日报》记者Ben Fritz在本人旧书《大银幕:为电影的将来而战》(THE BIG PICTURE: The fight for the future of movies)中,片面解读了美国电影产业近几年的趋向。

明天的文章,我们总结了书中的局部中心观念,帮你捕获到科技与互联网对电影业的推翻、理解电影将来能够的开展方向

美国电影业的商业形式大战

如今美国电影业格式,曾经分化成泾渭清楚的“两大阵营”——以“五大”(过来是“六大”,若迪士尼成功收买福斯,将变成“五大”)为首的传统好莱坞制片公司,对峙以Netflix和亚马逊为首的科技互联网公司

“五大”辨别是迪士尼(福斯)、环球、华纳兄弟、派拉蒙和索尼。

“超级英雄”的药方,能否抵挡科技互联网对美国电影业的颠覆?

传统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

对“五大”而言,每部电影都是独立的产品——每个产品都必需能赚钱。

好莱坞走的是“全球发行”道路,所以每部电影都要同时在北美卖、在南美卖、在亚洲卖……

所以唯有“普世价值+视觉奇迹+强品牌召唤力”,才干让世界各地的影迷掏钱买单。

“钢铁侠能解救世界,我喜欢钢铁侠,所以我要去看钢铁侠和漫威电影!”

Netflix、亚马逊、甚至是新入局的苹果,他们制造电影的目的和“五大”完全不一样。

亚马逊是电商巨头,它做电影可不是为了靠电影自身赚钱——亚马逊意在让你成为它的Prime用户。

每月花12.99美元晋级成Prime用户后,除了可以收费看亚马逊的视频内容,还能享用到很多购物优惠和电商增值效劳。

相似的例子,亚马逊向你推销它物美价廉的智能音箱Alexa;入坑后,你顺理成章的会从亚马逊上购置更多鞋子、日用品、和其他乌七八糟的商品。

“靠电影盈利”不是首要目的,“吸引你成为订阅会员、把你粘在我的生态里”才是互联网公司的终极目的。

亚马逊想要的是100万个喜欢看电影的用户,而不是1000万个买张票看场电影的消费者。

其他互联网公司思绪迥然不同。

Netflix的商业形式是“订阅”,他们想要的是吸援用户续订,不时收取订阅费。

“超级英雄”的药方,能否抵挡科技互联网对美国电影业的颠覆?

截止2017年底,Netflix全球订阅用户数已到达1.17亿

华尔街允许科技互联网公司低利润运转,由于他们最看重的是“生长性”和“盈利预期”,而不是如今就赚大钱。

但是,“五大”的股东们可相对不会允许你的电影产品盈利只要1%。

在好莱坞,星星点点夹在两大阵营两头的,还有一些小的独立制片公司。

它们是迷你版“五大”,在如今极端无限的空间里,挣扎着寻觅属于本人的生活之道。

最近有点火的新锐独立制片公司A24,曾出品过“以小广博”的佳作《月光男孩》、《伯德小姐》,并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大放异彩。

往年它们的新作《遗传厄运》在圣丹斯电影节上也播种了不少好评。

A24的资金来无私募,它们次要依托作品口碑社交网络收费营销,节省下大笔推行费。

异样在奥斯卡上异军突起的《逃出绝命镇》出品方Blumhouse,是“五大”之一环球影业“饲养”的小制片公司。

它们只做“迷你本钱”的恐惧片,预算普遍在500万美金以内。

假如成片让环球看着顺眼,就会帮Blumhouse做影院发行;假如没看上,环球就会在其他小渠道发行影片,至多发出本钱,不至于赔钱。

运气好的话,Blumhouse还能帮环球赚大钱。比方“不测”叫好又叫座的《逃出绝命镇》、之前的《人类清洗方案》系列,还有引进到国际的《忌日高兴》。

在“五大”眼中,只需不是“超级英雄”或许“成功品牌的续集”,制造预算就必需十分低。

所以,你只会看到500万美元本钱的电影,但很少能看到3000-5000万美元本钱的电影。

很多预算夹在两头的“剧情片”快被挤压没了。

品牌化运营——好莱坞的救命稻草

客厅数字电视、电脑、ipad、手机……互联网把全世界的内容都送到了你家里。

光Netflix一家流媒体公司往年就会制造超越700种内容。

在美国,这个趋向日益明显:假如没有足够强的理由,人们就不想分开家。

如今还能让美国人花十几块美元、穿戴划一抬起屁股走进电影院去的,大约只要景象级影片了:比方《逃出绝命镇》、或是《黑豹》——由于假如不第一工夫去影院看,你会跟本人的社交圈脱节。

“一部电影出来时,你能在任何中央的广告位看见它、和你四周的冤家们同时看到它、不停讨论它、为之兴奋……这可不只仅是‘我ipad播放器列表上的义务’”

《大银幕》作者Ben Fritz说:“Nerflix们独一的成绩就在于,该怎样树立本人影片的‘特别感’,让观看本人影片成为‘文明典礼’,用户盼望第一工夫成群结伴的享用这个作品。

这是传统电影公司仅剩的几个竞争优势了——他们懂得如何把电影变成社会景象;而互联网公司还不晓得该怎样做。”

确实,《星球大战》和《侏罗纪》系列电影,你真实无法不去电影院欣赏它们。

“品牌(IP)典礼感”成了传统电影公司的救命稻草,与对立互联网最弱小的武器。

在这种环境下,“五大”变了——变成了“品牌经理”,电影公司中心业务也变成“如何更好的管理这些品牌IP”。

带有IP属性的电影,如今曾经学起了电视剧的操作形式。比方漫威影业就引入了“漫威宇宙阶段”(Phase),模拟美剧中“季”(Season)的概念。

原创剧本、大明星、大导演得到了往日的光环,在商业上日渐边缘化。

“你买苹果产品是由于你爱苹果,”Fritz说, “你去看漫威电影,由于你忠于漫威,这曾经改动了电影公司的运营战略。”

“当罗伯特·艾格2005年统领迪斯尼时,他把公司电影部门的运营中心转向IP,他对卢卡斯影业、皮克斯和漫威的并购,让迪士尼一跃成为好莱坞霸主,得以续写本人的辉煌。”

这时,一个风趣的景象呈现了:《星战8:最初的绝地武士》票房表现不如《星战7:原力觉悟》,这些“续集”多半在首周票房爆炸后,势头迅速衰减。

“星战”番外篇《韩索罗》至今负面不时,能否预示着“星战”品牌力已被过度开采而透支?

即使是续集,大家也在等待不一样的元素——成功的例子是《黑豹》。

影迷们也会审美疲劳。

「电影」的定义被应战

近几年,美国电影的最高荣誉——奥斯卡也在悄然发作变化:

过来奥斯卡分量级奖项往往会颁给当年的票房最佳,比方《雨人》或是《阿甘正传》。

但如今的票房冠军《神奇女侠》或是《星球大战8》,绝不能够入奥斯卡的法眼。

其实好莱坞也认识到,最赚钱的电影,并不能让他们引以为傲。

行业对电影的了解,从基本上呈现了分化。

假如说电影应该具有根本的艺术价值,而不是地道的商品,那么好莱坞曾经很少制造这类影片了!反而是互联网公司接过了这项任务。

假如用“能否在影院欣赏”来界定电影,那么你在手机上看的电影难道不是电影?

科技互联网公司在花大价钱制片、推销好内容。

亚马逊曾经在独立电影圈里游走3-4年了,它取代了过来探照灯影业(Searchlight Pictures)和米拉麦克斯影业(Miramax)的地位,成了独立电影市场的大买家。

亚马逊影业淘到了艺术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取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六项奥斯卡提名,虽然最终没能摘得最佳影片,但将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原创剧本两项分量级奖项支出囊中。

历史上第一次,一家互联网公司取得了奥斯卡奖。
“超级英雄”的药方,能否抵挡科技互联网对美国电影业的颠覆?

《海边的曼彻斯特》主创和亚马逊“大老板”杰夫·贝佐斯

Netflix也在投入更大的资本制造电影,他们请到了威尔·史密斯和亚当·桑德勒。

亚当·桑德勒的电影票房召唤力虽然不复存在,但Netflix觉得他还是有一大批忠实蜂拥的,只是这些人不再去电影院了。

互联网公司越来越放胆把重金砸向内容制造,2017年Netflix在内容制造上破费了60亿美元,往年方案砸80亿美元;亚马逊2017年的内容预算是45亿美元。

“超级英雄”的药方,能否抵挡科技互联网对美国电影业的颠覆?

Netflix和亚马逊每年投入影片制造的预算

Ben Fritz说:“我听到的版本是,互联网公司拿着支票簿四处游说,常常开出两倍于环球和华纳的价钱,而且立即打预付款……回绝Netflix几乎太难了!”

重金之下,互联网公司靠拢了一大批好故事、和有才气的电影人。

当然,对电影人而言,电影的定义也有了分歧。

一类观念以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为代表,他以为电影就是为影院而生的,应该众人一在最好的影院环境里欣赏。

在他观念里,你宁可别看《敦刻尔克》,也不该在DVD或许是手机上看这部作品。

Netflix一位担任内容的高管说,你能在一夜间看完的,就是电影;得花上好几夜、或是好几周工夫才干看完的,就是电视剧;能否称得上是”电影”,完全取决于内容时长。

如今市面上的“电影”,有些遵照的是诺兰的定义、有些则契合Netflix高管的定义。

  • 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电视电影?
  • 哪些片子可以参评奥斯卡?哪些应该去艾美奖?
  • VR电影算电影吗?

它们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像诺兰那样有话语权的导演不多,其他导演假如不想拍“大续集”,会倾向于从Netflix或是亚马逊拿钱。

此前有一部电影《纽约时报头版内情》(Page One: 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记载了美国传统旧事媒体《纽约时报》在互联网大潮冲击下的反响、以及局中人心态的变化。

不晓得有没有电影人能把明天发作在好莱坞的变化拍成电影,应该会十分精彩!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许下载钛媒体App

“超级英雄”的药方,能否抵挡科技互联网对美国电影业的颠覆?